作为比特币的创世者,中本聪与比特币的财富关联始终是加密市场的核心谜题。“中本聪靠比特币赚钱吗” 的答案,藏在其持有的海量资产、从未变现的行为与去中心化初心的三重博弈中 ——他手握价值千亿的比特币资产,却从未通过交易或套现获利,“理论上的巨富” 与 “实践中的无收益” 构成了最鲜明的反差。
从资产持有维度看,中本聪拥有的比特币规模足以跻身全球顶级富豪。区块链分析公司 Arkham 的数据显示,其分散存储于数千个钱包中的比特币达 109.6 万枚,按 2025 年 10 月比特币 11 万美元的价格计算,价值超 1310 亿美元,可位列《福布斯》富豪榜第 11 位,远超戴尔 CEO 迈克尔・戴尔的净资产。这部分资产主要来自 2009 年比特币网络启动初期的挖矿所得 —— 作为唯一的记账节点,他挖取了创世区块后的大量早期代币,而当时比特币几乎无市场价值,1 枚价格不足 14 美分。
但关键在于,中本聪从未动用过这笔巨额资产,更未通过比特币 “赚钱”。自 2011 年淡出比特币社区后,其关联钱包的 109.6 万枚比特币始终处于 “休眠” 状态,无任何转账、交易或套现记录。这种 “零变现” 行为与加密市场的投机逻辑形成尖锐对立:同期早期投资者如 Tim Draper 通过拍卖购入的比特币已多次套现获利,而中本聪即便在比特币价格从 0.0008 美元涨至 6.2 万美元(涨幅超 7750 万倍)的过程中,也未动过一笔资产。市场分析普遍认为,若他选择抛售,仅 1% 的持仓就可能引发比特币价格暴跌 30% 以上,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其不动用资产的深层考量。
这种 “持有却不获利” 的选择,根源在于其超越财富的创世初心。2008 年金融危机后,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的核心诉求是构建 “脱离银行中介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”,而非创造投机工具。他在设计比特币时嵌入的稀缺性机制(总量 2100 万枚),本质是为货币建立价值锚点,而非为个人牟利 —— 这与后来 KISHU 等模因币 “拉高出货” 的割韭菜逻辑截然不同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他在 2010 年将项目管理权移交社区时留下 “已移至新项目” 的留言,未提及任何与财富相关的诉求,其匿名性设计更让比特币彻底脱离个人意志控制,成为真正的去中心化资产。
综上,中本聪虽因创世行为持有海量比特币,理论财富冠绝加密领域,却从未通过比特币赚钱。他的选择既避免了市场动荡,也践行了去中心化的初心,这种 “创造财富却不占有财富” 的特质,恰是其与普通投机者的本质区别,也为 Web3 世界留下了关于技术理想与财富边界的永恒思考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