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超级工程超工币今后会流通吗” 的疑问,折射出部分投资者对 “政策概念币流通价值” 的误判。但结合 “超级工程” 类骗局的曝光事实与空气币的运作规律,所谓 “超工币” 绝非具备流通潜力的合规代币,而是诈骗分子包装骗局的数字道具 —— 其既无流通所需的生态基础,更撑不到形成流通规模就会随骗局崩盘彻底消失。
从骗局运作的底层逻辑看,超工币的 “流通承诺” 本身就是诱骗工具,根本无落地可能。此类项目精准套用 “造概念 — 拉资金 — 卷款跑” 的闭环套路:先借 “国家超级工程”“基建投资” 等热点包装,伪造政府文件与收益截图,宣称超工币未来可 “抵扣工程物资款”“兑换项目分红”,以此诱导投资者入场;实则与 NexaPay 等空气币骗局如出一辙,仅通过非法 APP 显示虚假价格与 “流通场景”,本质是后台可篡改的数字符号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该项目已显现 “换马甲续命” 的诈骗特征 —— 从 “超级工程” 到 “金砖国际” 再到 “CCSAC 国际工程”,名称屡变但传销式拉新模式不变,连下载时都被提示为诈骗项目,所谓 “未来流通” 不过是不断翻新的谎言。
骗局短暂的生命周期,决定了超工币连 “长期存在” 都做不到,更谈不上流通。空气币骗局的存续周期通常仅 6 至 18 个月,核心依赖 “拉新补旧” 维持资金链,一旦新增投资者不足便会立即崩盘。2025 年 7 月崩盘的 NexaPay、Aifeex 等项目,均以 “虚假生态 + 质押生息” 炒作,最终在资金链断裂后迅速跑路;而 “超级工程” 类骗局早在 2025 年初就已被海安警方预警,当前正处于 “拉新造势” 阶段,参考同类节奏,其资金链撑不过 1 年就会断裂。届时诈骗分子会关闭非法 APP、转移资金,超工币作为仅存在于该平台的数字符号,将随平台消失彻底失去 “流通载体”,与路飞币等空气币 “平台倒闭即归零” 的结局完全一致。
监管高压与流通基础缺失,从根源上断绝了超工币的流通可能。我国十部门早已明确,代币发行融资与虚拟货币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而 “超级工程” 类项目 “假借国家名义推广” 的行为,正是监管重点打击对象。2025 年以来,上海、深圳等地已对同类虚拟货币诈骗案件作出重判,涉案团伙悉数落网,超工币的发行与推广本身就处于违法状态,根本不可能通过合规渠道形成流通。更关键的是,合规代币的流通依赖真实生态支撑 —— 如 BNB 依托币安的交易场景实现广泛流通,而超工币是典型的 “三无产品”:无自主技术架构、无真实应用对接、无头部交易所支持,仅靠虚假宣传维系价值,这种 “无根基代币” 即便短期在非法平台流转,也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流通。
需警惕的是,部分诈骗分子会炒作 “对接海外交易所实现流通” 的噱头,但这不过是 MOVE 代币骗局中 “操纵价格后抛售” 套路的翻版 —— 即便伪造上线记录,最终也会因缺乏流动性与价值支撑,在大规模抛售中暴跌归零,甚至被交易所封禁交易。超工币连真实的项目主体都不存在,更不可能具备对接合规交易渠道的基础。
综上,讨论 “超级工程超工币今后会流通吗”,如同追问 “诈骗工具能否成为流通货币”——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投资者需以警方预警与崩盘案例为警铃,认清 “政策概念 + 高收益” 背后的诈骗本质,切勿被 “流通前景” 的幻象迷惑。在监管持续打击下,这类非法代币的最终结局必然是随骗局败露而归零,远离才是守护财产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