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猫币是哪个币?” 的疑问,折射出公众对币圈俗称的认知盲区。需明确的核心事实是:“猫币” 并非某一虚拟货币的官方名称,而是市场对各类含 “猫” 元素代币的统称,常见类型包括 TON 链游戏代币 CATI、Solana 生态迷因币 MEW、蹭潮玩 IP 的 Labubu 币等。尽管包装噱头不同,但所有 “猫币” 均无真实价值支撑,且因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,参与其交易不仅面临资金归零风险,更涉嫌违法,这是必须认清的本质。
一、“猫币” 的三类典型形态:包装不同,骗局内核一致
各类 “猫币” 虽依托概念不同,但均以 “猫元素” 为营销噱头,本质都是吸引投机者的工具:
- 游戏代币型:以 “玩赚” 为幌子的资金盘载体
典型代表为 CATI 币(全称 Catizen),依托 TON 链包装成 “宠物养成游戏代币”,宣称用户可通过经营虚拟宠物店获取收益,甚至获得币安 Launchpool 的空投支持。但实际生态极度薄弱 —— 游戏内仅支持购买道具与投票,前 10 名持币者掌控 47% 流通量,所谓 “动态通缩增值” 实为操盘手拉盘借口,上线 3 个月即经历暴涨 800% 后暴跌 60% 的 “收割行情”,与资金盘套路完全吻合。
- 迷因炒作型:借 “猫咪符号” 制造的投机泡沫
以 MEW 币(全称 cat in a dogs world)为代表,凭借 “反抗传统的猫咪形象” 打造文化叙事,半年内市值冲至 10 亿美元,甚至登陆 Upbit、Bitstamp 等主流交易所。但这类代币无任何实际应用,价格完全由市场情绪驱动,合约持仓量与交易额的短期暴涨,本质是做市商通过虚假繁荣吸引散户接盘,与狗狗币、柴犬币的炒作逻辑一致,暴涨后必然面临崩盘风险。
- 蹭 IP 型:偷换概念的 “空气币” 骗局
典型案例是 Labubu 币,借泡泡玛特旗下同名潮玩 IP 热度发行,上架当日即暴涨,随后两日最大跌幅达 91.66%。这类 “猫币” 与原 IP 无任何授权关联,发行成本近乎为零,项目方通过蹭热点制造热度,待散户跟风入金后立即砸盘跑路,与 “二舅币”“科太币” 等蹭热点骗局的套路如出一辙。
二、参与 “猫币” 交易的三重致命风险:无差别收割的陷阱
无论何种类型的 “猫币”,其投机属性与非法本质均注定参与者面临多重危机:
- 资金风险:炒作崩盘与诈骗双重收割
“猫币” 的价格波动完全由操盘手操控,Labubu 币 91.66% 的暴跌、CATI 币 60% 的回撤,均印证了 “暴涨即收割” 的规律。更隐蔽的是仿冒诈骗 —— 不法分子伪造 “官方钱包”“空投活动”,以 “领取免费猫币” 为由诱导用户输入私钥或转账,2025 年已有超千名投资者因此被骗。且因交易非法,即便遭遇损失也无法通过法律维权,只能自行承担。
- 法律风险:境内交易即触红线,追责无例外
我国 “924 通知” 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“猫币” 无论依托境外公链还是获得海外交易所支持,境内用户参与交易均属违法。黑龙江警方侦破的 “哥伦布 CAT” 传销案已敲响警钟:类似含 “猫” 元素的代币常被用于非法活动,涉案金额超 2.8 亿元,参与者不仅资产被没收,还面临罚款处罚,与雷达币案件的追责逻辑一致。
- 刑事风险:沦为洗钱工具,涉罪门槛极低
“猫币” 的匿名交易特性使其成为黑灰产的 “洗钱通道”。司法实践中,即便用户未直接参与犯罪,若通过 MEW、CATI 等 “猫币” 协助转移资金,累计金额超 3000 元即可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 “猫币” 通过 Telegram 私下交易,脱离监管视野,用户稍不留意就会卷入诈骗、赌博等犯罪链条。
三、核心提醒:无 “正规猫币”,远离即避险
需特别澄清的是,“币安上线”“市值破 10 亿” 等标签绝非 “猫币” 合规的证明。币安 Launchpool 对 CATI 的支持仅为境外商业行为,MEW 的市值暴涨也只是短期投机泡沫,我国监管层从未批准任何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。任何宣称 “猫币有投资价值” 的说法,都是对公众的误导。
综上,“猫币” 是一类含共同营销噱头的虚拟货币统称,无论具体形态如何,均属无价值的投机工具与非法载体。对普通公众而言,无需纠结 “猫币具体是哪个币”,只需牢记:境内任何虚拟货币交易均属违法,坚决不投资、不交易各类 “猫币”,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