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达币为何被央视点评了?骗局本质与违法风险揭秘

 

“犹达币为何被央视点评了” 的疑问,答案藏在其 “伪区块链” 包装下的多重违法陷阱中。作为被央视点名警示的虚拟货币骗局典型,犹达币并非真正的数字资产,而是不法分子借 “星球大战 IP” 炒作、以 “高收益” 为诱饵的集资诈骗工具。结合其运作套路、监管定性与同类案例,央视的点评本质是对 “虚拟货币炒作 = 诈骗陷阱” 的再次预警,为公众拆解其违法本质。

犹达币被央视点评的核心原因,是其复刻 “概念炒作 + 传销收割” 的经典骗局,精准踩中监管红线。与央视多次曝光的虚拟货币骗局一致,犹达币无任何技术落地与实际应用,仅靠 “对接元宇宙生态”“获海外资本注资” 等虚假宣传造势,其白皮书堆砌区块链术语却无代码开源记录,代币发行完全由项目方暗箱操控。更具迷惑性的是,它绑定 “犹达大师” IP 营造认知熟悉度,再以 “静态收益(持币升值)+ 动态收益(发展下线返利)” 为诱饵,诱导用户拉人头扩充资金池,这种模式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警示的 “非法集资 + 传销” 特征高度吻合。央视特别点出,此类骗局中 80% 的代币由项目方自持,待散户跟风入金后便集中抛售,导致价格暴跌 90% 以上,与此前 “空气币” 收割套路如出一辙。

沦为诈骗分子的 “洗钱工具”,是犹达币被央视重点警示的另一关键。正如央视曝光的电诈案件所示,虚拟货币因匿名性成为赃款转移的 “绿色通道”,犹达币也不例外。其交易无需实名认证,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平台诱导用户购买犹达币后,迅速将其兑换为 USDT 等稳定币,再经境外交易所转移资金,形成 “诈骗 - 购币 - 洗钱” 的闭环。这种操作与攸县警方捣毁的 USDT 诈骗窝点逻辑一致 —— 骗子先以 “高收益” 诱导入金,再通过虚拟货币转移赃款规避追查。央视强调,犹达币的匿名交易特性已使其与多起涉诈案件关联,成为侵害公众财产的 “帮凶”。

最根本的原因,是犹达币的运作完全违背金融监管底线,涉嫌多项违法犯罪。央视点评时明确援引十部门通知: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发行代币融资涉嫌非法集资、诈骗等犯罪。犹达币的 “发行 - 炒作 - 收割” 全流程,已触犯多项法律:以虚假宣传吸引投资构成诈骗罪;发展下线返利的模式涉嫌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罪;协助转移赃款则可能构成洗钱罪的共犯。这与大埔县法院审理的案例逻辑一致 —— 通过虚拟货币变相交易均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。央视特别指出,参与犹达币交易的用户不仅面临资金清零风险,相关损失也需自行承担,司法实践中此类索赔诉求均被驳回。

在此郑重提醒:央视点评犹达币,是对虚拟货币骗局的精准预警。其 “IP 包装 + 传销返利 + 洗钱工具” 的三重属性,早已注定其违法本质。牢记 “无落地的代币必是陷阱”“拉人头返利必是传销” 的底线,远离所有虚拟货币炒作,遇疑似骗局立即拨打 96110 举报,方能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。